ISBN: 978-957-570-983-9
庫存狀況:
有庫存
不論她是從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來的 我都感謝她對我的幫助
從元宵節燈會展示的一盞上了紅色指甲油的大龍燈,馨宜知道迪娜她又回來了。爸爸媽媽離婚後,菲籍看護迪娜陪她度過了那一段寂寞又慘澹的日子。因為迪娜,她學習到如何尊重不同文化種族的人,也很快接納她的大陸新「媽媽」。事過兩年,馨宜很高興看到迪娜的蛛絲馬跡,說不定有一天會去找她敘舊……
元宵節,馨宜和新「媽媽」去賞花燈。這個媽媽是去年冬至爸爸才結婚的對象,馨宜決定要敞開心胸接納她。她們一起辦年貨,料理不同風味的食物,過個豐盛的年。現在她們一起上街賞燈。
一盞擦著指甲油的大青龍燈引起馨宜的注意。它和阿公做的一模一樣,只是腳爪上擦了紅指甲。迪娜是阿公的徒弟,燈籠也做得很好,既然這個燈籠不是阿公的作品,顯然就是迪娜的。
馨宜想起五年級的時候,爸媽剛離婚,爸爸到中國經商,她住到雲林鄉下陪阿公阿嬤。阿嬤臥病在床,家裡雇了菲籍看護迪娜幫忙。由於環境驟變,馨宜與新同學還沒建立好互動關係,情緒經常很低落,有時會對迪娜頤指氣使,甚至故意藉機找迪娜麻煩,阿公看到了,嚴厲糾正她,反而讓她更遷怒迪娜。
在學校裡,馨宜受到女同學的排擠,因此對一名長得頗帥、又對她很友善的男同學自然產生好感;少女情懷讓她不知能對誰開口。她的媽媽雖然來看她,卻也忙著適應自己的新男朋友,無暇顧及她的心事,讓她覺得更孤單。
馨宜第一次初經來潮,阿公不知該如何處理,便叫迪娜幫她。學校教過生理衛生,不過真正面臨時還是會慌亂。經過這個插曲,馨宜開始跟迪娜比較親近,有些小祕密會互相分享。她告訴迪娜她學校的事,迪娜告訴她菲律賓的家人和風俗民情。馨宜也漸漸了解一個人離鄉背井、到別的國家工作的辛苦與寂寞。
迪娜是天主教徒,在阿公家裡,她會盡責的幫忙打點拜拜的事,料理臺式的供品。她在自己房裡放了一棵小聖誕樹,在樹上安了一盞小星燈,想家或心情不好的時候,就會跪在小星燈前禱告。
阿公是做大龍燈的師傅,他參加傳統燈籠製作比賽,得了第一名。縣政府來定了六十個燈籠,阿公找不到協力人手,迪娜順理成章的成為阿公的得力助手,因為她大學時是圖畫社社長,畫得一手好畫。
姑婆的菲籍看護說了迪娜一些閒話,害迪娜受到阿公責怪,但是馨宜曾經參加迪娜的聚會,她寧願相信迪娜只是開開心心的和自己的同胞一起玩樂,以慰鄉愁,並沒有不檢點。那一陣子,迪娜時常在小星燈前禱告,馨宜也常陪伴她。
阿公有一晚參加喜宴,多喝了幾杯,第二天就再也沒醒來。不久阿嬤也過世了。儘管馨宜捨不得,也只好讓迪娜回國。
這晚馨宜看到上了指甲油的大龍燈,她相信迪娜又回來了。她記下展示牌上的資料,決定去找她……
作者序
感恩異鄉客的愛
一個父母離異的小女孩,如何面對媽媽結交新男友、爸爸娶了中國新娘、癱瘓在床的阿嬤、苦撐傳統燈籠店的阿公,和一個遠從菲律賓來的外籍看護。這本書,說的正是這樣一個不容易的故事。
有人說,小孩子天真無邪,最容易跟人玩在一起。可是,孩子漸漸進入青春期後,情況就不同了,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,對異性感到興趣和好奇,他們嘗試要建立自己的人格與自信,而在摸索試探的過程中,他們的內心總會生出重重的迷惘和不安。
如果在這段時期,這個孩子來到新環境,面對陌生的人事物,和一個忙碌靜默,如快速移動的黑影的菲籍看護,他該如何調適?他又真能適應嗎?
在臺灣,有重病老人的家庭,常常會雇用外籍看護來照顧老人家。外籍看護離鄉背井來臺,擔任工時長、休假少、乏味又辛苦的工作,加上語言溝通不易,異國文化差異,總使他們感到寄人籬下,心情低落又荒涼。如果運氣不好,碰到苛刻的雇主,處境就更加可憐了。
同樣面對陌生的環境,同樣在調整自己,又擁有相似的壓抑和苦悶,我相信這個小女孩和菲籍看護在互動過程中,一定會意識到彼此內心的空缺,並且發展出一段特殊的依存情感。於是,一個新的關係便延伸出一個溫馨的故事。
「彩繪燈籠」是我非常喜愛的民俗藝術之一。「燈」又是溫暖與光明的象徵,是表達情境、人物情感與願望最適合的意象。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淘洗下,燈籠的產業漸漸式微,從事這項工作的人,自然承受了夕陽產業的無奈,以及傳承的急迫感。
書中的阿公是個燈籠師傅,得意的作品是耀武揚威的「大龍燈」,相較於菲籍看護所買,工廠大量製造出來的聖誕「小星燈」,兩人之間主從、尊卑、新舊、中外,關係交雜。
阿公對客人親切好禮,對菲籍看護卻嚴厲苛求。阿公默許小孫女指使菲籍看護做事,但小孫女對菲籍看護無理取鬧時,阿公卻斷然怒顏制止。阿公曾質疑菲籍看護對丈夫不忠,禁止小孫女接近她,但聽到菲籍看護的反駁之後,他望著病榻上的老婆,深深體會出她孤獨的難受。阿公多麼依賴菲籍看護來幫他照顧重病的老婆,打理失去女主人的家,和照顧沒有父母在身旁的小孫女。阿公好威嚴,就像他的作品,那一盞光明大放,耀武揚威的大龍燈;但其實他很無助,他很寂寞,他也好脆弱。
小女孩、菲籍看護和阿公,這三角之間互相依存,因而糾葛出多元而細膩的情感,譜出了一段感人的樂章。
在全球化的環境中,人們在各國移動快速,擔任不同職務和角色。雖然人種不同,語言各異,但人性是相同的,離家的人都有鄉愁,人都期望被關愛,也希望獲得平等對待。那些來到我們國家工作的外國人,犧牲他們的時間和青春,犧牲他們的親情和愛情,幫我們很多忙,我們應該感恩他們。
你是否想過,也許有一天,我們也會到外國工作,我們也將面臨相似的困難。你希望外國的人們,怎麼對待你呢?
我寫這本書,除了表達出目前許多臺灣家庭的現況與困境,也希望青少年朋友將心比心,用心對待身邊的人──不論他來自哪裡,不論他會跟你相處多久。
名家推薦
人的高尚,不在華服、財富,而在善良、熱情、仁慈、正義、勇敢、本分等品德。每個人秉著良好的品德,努力為社會深耕美好的未來,讓學生有夢想可追尋、遇到挫折的人可以重新站起、農夫全心珍愛大地、有能力的人願無私的付出……就是大美。大美的涵養需從小薰陶,「陽光少年遊」能以此為出發點,也可稱是「少兒生活美學」的種子。
──名作家 李家同
在部分國小老師與故事媽媽熱中推廣繪本以及簡易橋梁書的時候,這一系列書給了有心推廣抽象文字教學的人士另一種選擇,因為除了幽默有趣的故事外,它們還給小讀者上了重要的生命教育,在啟蒙之餘,不忘成長的真義。
──前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張子樟
孩子的認知有些靠自我探索,有些靠外在的給予,每天遇到的人、事、物都會在腦袋裡轉化成特有的價值觀。很高興看到「陽光少年遊」提供孩子一個新的媒介,好讓孩子們能從閱讀中,領悟到尊重與反思的重要。
─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語文與創作學系 孫劍秋教授
小說有它的創作背景,雖是清代名著《紅樓夢》,隨著時間流逝,讀者越來越難理解書中大觀園的生活情境,當下有耐心讀完此書者,幾人哉!
東方出版社發行之「陽光少年遊」系列,乃為時下小學生量身訂作之小說,它的故事取材切合學生生活經驗,或「追求夢想」、或「土地保育」、或「義工付出」、或「困境突圍」,皆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和共鳴。此外,作者文筆流暢,娓娓敘來精采故事,在潛移默化中,可建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。
──台北市立明湖國中教師/報紙專欄作家 施教麟
★榮獲64梯次好書大家讀
★臺南兒童文學月選書